太平军彻底捣毁江南大营,为何让曾国藩左宗棠倍感振奋?
江南大营的兵力是八旗兵,是当时的主力军,也是当时朝庭的亲儿子,受到清朝统治者咸丰帝的照顾。当时大部分资源都面向江南大营。而湘军,是民团,是勇。再加上是汉人的武装,咸丰一直对它怀有戒备。不希望它坐大。但它江南大营失败后,当时就只有湘军一支武装能与太平军丰抗衡了,那么,咸丰如果不想清朝灭的话,就只能支持湘军,那么相对应的各种资源会倒向湘军。所以曾国藩才会感到振奋。因为,发展了近十年的湘军,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了。
这问题实际所反映的,是清朝中央和地方汉族实力派官员之间的军事主导权之争。
在天平天国运动前期,清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在天京城(南京)附近集结了两支颇具战斗力的野战军团,分别由两名钦差大臣统领。其中,由向荣统领,驻扎在南京城东孝陵卫的军队,就是“江南大营”;而另一支由琦善统领,驻扎在扬州城外的军队,则是“江北大营”。
“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清朝中央而言至关重要。
首先,是因为战略意义十分重大。“江北大营”可从北面威胁天京,阻挡太平军北上威胁京畿要地,同时还肩负着监守大运河运输线,庇护两淮一带的盐赋重地的重任。而“江南大营”离太平天国的心脏天京最近,是太平天国最主要的军事威胁,同时也肩负着屏蔽苏杭财赋区的重任。
其次,是因为“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性质,不同于曾国藩所组建的湘军。后者属于地方武装,由地方汉族实力派官员自行组建;而前者则直属于清朝中央,是直接听命于咸丰皇帝的军队。要知道,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方、各省官军雪崩式溃败之际,“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这两支仅存的、尚具战斗力的直属军队,可是清朝中央在南方最后的军事存在了。
因此,随着“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相继被太平军围歼,在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便再无直接听命于清朝中央的军队,也就宣告着清朝中央在南方军事存在的丧失。
这对清朝中央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这些地方汉族实力派官员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如此一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主导权就完全掌握在这些地方汉族实力派官员手中。他们便能够“养寇自重”,并以此来不断向清朝中央索取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权力。
而由于清朝中央丧失了直属军事力量,使得其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失去了对地方武装的制衡力量,最终便导致清末地方武装力量尾大不掉的局面,先是曾国藩的湘军、接着是李鸿章的淮军,再后来就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以及各地自行编练的新军。而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动摇清朝统治根基的关键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谢谢邀请(*°∀°)=3
太平天国运动势头正盛时,咸丰设立江南江北两个大营,主要是八旗、绿营兵组成,统兵将领也都是琦善等满人,没错,就是替代林则徐去广州的琦善。
这时,曾国藩正在组建湘军,琦善等人的江南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捣毁后,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自然是机会来了,具体来说,小丞相认为他们振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湘军从此可以大展身手。太平天国运动盛行时,八旗兵和绿营兵早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所以江南大营才会这么快就会被太平军捣毁。
此时,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初见规模和形成战斗力,八旗兵和绿营兵虽然战斗力弱爆,但是人数毕竟还这么多,咸丰还是很重视的。因此湘军暂时还没有上场的机会。江南大营被捣毁,意味着八旗兵和绿营兵彻底失败,湘军就派上用场了。
2.曾国藩、左宗棠自身来说,有了展现能力、报效朝廷的平台。
曾国藩和左宗棠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很深,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他们没有机会,太平天国运动正好让他们有了一个很大的平台,此时可以跃跃欲试了,正中下怀。
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危及清朝统治根基,最疯狂的时候都已经快打到北京,所以咸丰和高层统治者非常惊慌,恨不得赶快镇压。而琦善、向荣等领导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没有镇压住,刚好就给曾国藩和左宗棠机会,展现自己的卓越能力。
而湘军登上历史舞台,也在客观上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汉族官员开始进入清朝统治高层,支撑着清朝的江山大厦。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观点。
1860年5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
得知此信,湘系领袖均倍感振奋。左宗棠甚至直言不讳:“天意其有转机乎?”
曾国藩、左宗棠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当受气小媳妇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1854年,湘军攻陷武昌。咸丰大喜过望:“没想到曾国藩这个书生竟然能建如此奇功。”
祁隽藻提醒到:“曾国藩一个在籍侍郎,居然能一呼而起,从者万人,恐怕不是国家之福。”
咸丰沉默了。
如此,原本要给曾国藩的湖北巡抚也不给了。曾国藩“不获大行者七、八年”。
咸丰的顾虑,是历代统治者普遍存在的。
历代统治者要集权,首先就是要集军权。
也就是说:“朝廷的兵”,一定要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