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美术馆的《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
谢谢邀请
《民族与时代一一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注定是一个人潮涌动.、人山人海的大展,因为徐悲鸿大师不仅仅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更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所作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油画《徯我后》、《珍妮小姐画像》等作品,用文艺方式唤醒民众,积极抗日,举办画展,筹措资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同意《文化界对时局宣言》,与国民党外道扬标,拒绝同国民党南迁,等等,都是那个时代代表人物,他的行为准则是时代斗争、进发和发展的缩影。
徐悲鸿的革命事迹和创新艺术至今都是人们歌颂和赞美的典范。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徐悲鸿是绕不过去的一位艺术家。他用画笔呼唤民族精神,呼唤民族魂,被视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就大众知名度而言,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都是属于大众辨识度很高的艺术家了。说起徐悲鸿的创作,一般大家会很自然地说出他笔下的马,而徐悲鸿创作的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是近现代艺术史上的名作。
徐悲鸿的《奔马》。
刚刚在中国美术馆结束的“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便亮相了不少徐悲鸿的现实主义题材大作,包括《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巴人汲水》《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师东京》等,其中《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大型作品都代表了近代中国人物画最高水平。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开启了中国画的大画时代,类似《徯我后》《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作品从形态上看,可以说是徐悲鸿对伦勃朗《夜巡》、籍里柯《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等作品的致敬。徐悲鸿在留学期间曾经被那些欧洲的经典大画所感动,称叹为“不愧杰作”,而他自己在创作巨作时,关怀始终落到了大写的“人”与中国的“人生”上。
《田横五百士》。
这次展览让我们得以有机会集中地看到徐悲鸿塑造的不屈不挠的民生群像,也看到他在“中西融合”艺术道路上做出的创新实践。在徐悲鸿看来,“现代”已不单纯是一种美术样式的指称,而是关于美术本质的一种新的憧憬和构想。
这个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通过大量的画稿和素描呈现了一幅巨作完成的更多背后的故事。类似徐悲鸿的巨作《愚公移山》是1940年徐悲鸿在大吉岭完成气势磅礴的中国画巨作,是当时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徐悲鸿希望以愚公坚忍不拔的精神鼓舞人民。而该展的第二篇章为“图稿叙事”,展出徐悲鸿为创作《愚公移山》等作品所绘的画稿与素描,则让我们看到《愚公移山》更多的细节。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2000至3000幅作品,其中主要收藏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里,共有1000余幅。他的创作除了学术上的高度认可外,市场上也是受到资本的疯狂追捧。2011年秋拍中,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1951年)拍出2.668亿元的天价;2010年秋拍季中徐悲鸿写实巨制《巴人汲水图》拍出1.71亿元,刷新了当时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
徐悲鸿的著名油画作品《愚公移山》,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简单来讲,徐悲鸿创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目的是为了鼓励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众志成城,一鼓作气,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这幅作品体现了徐悲鸿崇高的爱国情怀,树立了文化抗战的典范。
《愚公移山》油画
这时期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抗战不但需要物资上的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和思想上的改造。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名人的徐悲鸿站出来,以满腔热情创作了油画巨作《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素描稿
《愚公移山》是我国经典的神话故事,出处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人,面对挡在自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没有被大山庞大身躯吓倒,而是决定搬走它,造福当地百姓。
他率领一帮带着各种工具的乡亲,夜以继日,坚持不懈地挖山,挖呀挖呀,最终感动了天上大神,在大神的帮助下,两座大山终于被搬走。
如何评价徐悲鸿的作品?
悲鸿先生留法回国后给中国画带来了新的面貌尤其人物画融合了西画的元素。与蒋兆和先生形成徐,蒋体系,这是对中国画史上的伟大贡献。其也成为开宗立派之家。悲鸿先生正是因素描,油画功力深,笔下的花鸟画也别开生面。徐先生的马尤为世人所爱,是华夏人民的艺术瑰宝。他的画没有落前人的窠臼,是最受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