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姬姓国一度强势,为何到战国只剩下了燕国?
首先纠正一点,战国时姬姓诸侯国不止燕国,但题主的意思大概是明白的,就不纠缠了。
那么到了战国时期为什么姬姓诸侯国锐减呢?
首先第一点,周王室分封的时候,把当时最好的开发程度最高的土地分给了姬姓,这些膏腴之地大多集中在中部,但僧多粥少,每家分到的土地就少了,大多是小国,礼崩乐坏的时候自然难以自保。
第二点,分封在膏腴之地,外部环境安逸,自然缺乏进取心,他也没办法有进取心,旁边的地都有主的不能碰,直到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自然国恒亡。而分封到边陲之地的外姓诸侯,条件恶劣,不生则死不战则亡,披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对外开疆扩土搞大开发,实力逐渐强大,直到周天子压不住士大夫,士大夫压不住卿大夫时,自然磨刀霍霍。
第三点,姬姓小国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式微,我认为这和分封制的关系很大,周朝统治这么多年,出现的有功的人很多,周天子要用土地分封他们,可这天下的土地已经都分完了,只剩下周天子自己的土地,也就是“王幾”,越分越少最后周天子自己只剩弹丸之地,失去了实际上对诸侯的威慑和掌控力,徒留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再也管不了姬姓小国们的死活。
背景简介:
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周武王姬发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建立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这大片领土,成了周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对于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部分都是姬姓诸侯国。不过,进入到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消灭,这导致姬姓诸侯国的数量自然锐减。
在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始祖是周王室宗室召公,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对于燕国是姬姓诸侯国,自然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情况。
很多人认为,在战国时期,只有燕国这一个姬姓诸侯国了。其实,战国时期,除了燕国,还有几个有名的姬姓诸侯国:
一、魏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
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
周朝天子是姬姓,自武王之后,姬姓周朝统治八百年。
其中以犬戎攻破周朝国都为标志,之前被称为西周,之后被称为东周。东周前半段称春秋,后半段为战国。姬姓周国最终被秦所灭,而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那么周室是如何一步步没落呢?
1制度,西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分封制,制定周礼,,用家天下的统治理念。就是天子传位于嫡长子,继承周室正统,其他庶子分封于外,各为君主,拱卫天子。另外还把一些功臣也,取同样方式分封领地。
这种制度初期由于各领地君主血缘很近,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
2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子传孙,孙传子,百年之后,国与国间已经没有太多亲情成分,而且整个国家已经封无可封,变成了无数的蜂窝般小国。
其实此时礼乐制度,分封制度已经达到极限。
3崩坏,随着正统周室天子国势由于分封和自己的作,逐渐衰弱。随着分封国之间亲情的疏远。诸侯国之间逐渐开始了兼并战争。此时仍尊天子为主。
4溃烂,随着兼并战争,出现了霸主,国力强于周室,此时诸侯国之间战争就无所不用其极。原因周朝制度其实已经荡然无存,周朝已经名存实亡。
最终活下来的战国七雄,燕国是建周之初,分封给召公奭的领地,召公奭是西周宗室,为姬姓。燕国在这场兼并战中存活了下来。